<12月26日>“话语•文化•社会”湖畔沙龙第7期

创建时间:  2019-12-17  朱一佳    浏览次数:


时间:20191226日(周四)13:00-15:00

地点:宝山校区C512会议室

主办:网投比较靠谱的大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主讲人(一)任越、胡芝菡:(2018级本科生)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构建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收集了涉及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塑造的论文三十余篇,梳理了美国媒体报道中有关中国形象构建的话语动因及其话语策略,主要涉及修辞分析、内容分析、框架分析等研究方法,并从研究主题与研究语料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主讲人(二)任田田:(2019级硕士研究生) 约翰.巴勒斯《醒来的森林》中“声景”的生态美学解读

摘要:随着工业文明步伐的迈进,城市建筑吞并了大片森林和土地,也侵占了鸟类的栖息地。鸟儿清脆悦耳的歌声淹没在隆隆的机械声中,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相向而行。约翰•巴勒斯被人们誉为“美国自然文学之父”。《醒来的森林》是约翰·巴勒斯的首部作品,被誉为“一部鸟类的百科全书”。本文从生态美学的三个原则: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出发,分析研究了《醒来的森林》中“声景”的生态美学价值。倡导一种全新的审美品味,人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重焕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


主讲人(三)卞银星:(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体之“物”与身份构建—重读《别名格蕾丝》

摘要:加拿大现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别名格蕾丝》由加拿大早期移民时期谋杀案改编而来,借助套层叙事结构展露人物心理,试图厘清驱使案件发生的心理动机。本文从“物”叙事视角出发,以服饰和“物”的倒置,剖析“物”在协助构建人物身份、引发身份迷失中起到的主体性作用,欲指出“物”之错置是格蕾丝“疯”之缘由,格蕾丝犯下杀人罪行则是其试图重组错置秩序、重构身份的尝试,以此一窥格蕾丝悲剧命运的原委。

主讲人(四)季雨薇:(2018级硕士研究生)负情感的救赎—论《弗兰肯斯坦》中的焦虑

摘要: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因其超越现实的幻想,被世人誉为第一部科幻小说,屹立于世界文学经典之列。小说书写了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因受到事业焦虑和家庭焦虑负面情感折磨,创造出了科学怪物。臼头深目又性格残暴的怪物难以被世人所接受,他的存在使得始作俑者——弗兰肯斯坦的身心备受更深层次焦虑的折磨。虽其尝试从文学的温暖,自然疗愈和亲友慰藉中得到缓解,其效果却如担雪塞井。最终,在负情感——焦虑的积极张力作用下,弗兰肯斯坦通过“抛掷”的手段决心先复仇,再“赴死而生”,直面内心,在心灵上得到救赎,折射出焦虑这一负情感的积极建设性作用。

主讲人(五)许九霞:(2018级硕士研究生)我是谁——论《舞者》的身份认同

摘要:《舞者》是科伦·麦凯恩以前苏联著名舞蹈家鲁道夫·纽瑞耶夫为原型创作的虚构性传记。本文借助空间叙事理论,尝试从地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方面分析《舞者》的空间叙事特点,以此探究《舞者》身份认同的独特表征。本论文的基本结论是小说中人物身份因生存的地质空间的变换而陷入危机,引发人物身份的焦虑和心理的孤独之感,而人物身份重建又在社会空间里得以实现。麦凯恩将身份置于空间视域下,为现代人寻求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角度。





上一条:<1月2日>“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系列(四十九)重构“经历过的记忆”——《坠落的人》与“9·11”的文学纪念

下一条:<12月13日>“语言文化与世界文明”系列(四十七)美国生态诗人的东方转向